“中国智造”重任须靠企业来担当
□立 青
中国,是制造大国,是许多世界知名品牌的生产加工地,就像苹果手机,每当有新品发布前,数十万计的中国工人日夜为其赶货,而据相关机构披露,中国最终拿到的利润仅为1.8%。对此,笔者觉得,对于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来说,若是仅仅满足于“中国制造”,未免说不过去。
在多数外国企业眼中,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因此,诸如德国的刀具、法国的箱包、日本的电器……这些高端的轻工业产品,不少都是由中国加工制造后出口的。的确,作为制造大国,我们可以骄傲,但更当清楚认识到,我们并非制造强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有品牌,许多产品的附加值低,由于不少企业缺乏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最终导致了缺失独立的品牌以及生产能力。显而易见,尽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的口号喊了多年,但还未真正变为现实。
笔者觉得,要从传统的制造大国向技术创新型国家转型,除了取决于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建立,更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一,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要看它能否及时地警觉、遇见、克服并战胜危机,唯有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才能迅速实现市场意识转变;其二,企业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在如今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唯有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进、创建新的理念和模式,给产品和服务注入创新元素,才会保持企业强劲的竞争优势;其三,企业必须要有客户至上意识,客户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接受者,更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所以,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及时了解客户对产品的体会与感受,设法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惟其如此,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才会为“中国智造”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