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遭遇家庭暴力向谁求助?
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对家暴的责任主体、人身安全保护令以及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其实,在我市,早就有两条专门针对孩子的儿童保护热线58199958和58299951,当孩子们遇到暴力时,热线这端的市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儿童社工刘英及同事就会为孩子们提供相应的帮助,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案例:棍棒之下的“花朵”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但当今社会,针对儿童的暴力、校园暴力的报道常见于报端,这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思考的课题。幸运的是,在港城儿童的成长路上,有众多爱心人士和无数个儿童社工保驾护航。
时至今日,刘英还清楚记得接触的第一个孩子,那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孩,但在她家长的眼里,这个孩子叛逆、孤僻,为此,父亲经常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她。一次被父亲暴打后,女孩的老师拨打了热线。当天,刘英和另外两名儿童社工来到她家。“女孩对我们的到来很冷漠,拒绝与我们交流,甚至看都不看我们,只是一个人站在墙角边,不停地用手抠着墙粉。”刘英回忆道。看到这种情景,刘英只好和她一起靠在墙角,微笑着、耐心地从比较轻松的话题聊起。慢慢地,女孩的戒备心没那么强了,也愿意和刘英说说心里话了。原来,女孩总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觉得妈妈爸爸不喜欢她,但她又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特别是父亲使用最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打,更令她不知所措。
经过暨阳青少年发展事务所社工介入,女孩和家长的状态目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该事务所负责人杨玭介绍说,通过对女孩家庭关系梳理、家庭问题评估和一系列家庭治疗,女孩心里的冰山正在一点点融化,学习和生活状态已经转变得很好。“相信再通过半年的努力,这个女孩和家长会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在接手的案例中,还有一个男孩让刘英印象很深。这个男孩父母离异,长期跟着父亲生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一次因为看电视时间过长,这个7岁的孩子竟然遭到父亲的一顿暴打。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身上多处伤痕后选择报警。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对儿童的父亲予以教育,父亲保证以后不再殴打小孩,并带其到医院验伤。不久后,这个男孩再次向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求助:男孩因父亲被羁押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对孩子的情况做了评估后报给市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联席会议,对儿童安置达成一致意见,即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先接至儿童庇护中心提供社工服务,并寻找到男孩在港城的亲戚,在取得监护人书面同意后,最终将男孩交由亲戚代养。
自2014年8月份以来,市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共接听20多个热线,其中介入个案13例,通过儿童社工的干预,案例中的孩子们均得到较好的安置。
缘起:热线背后的努力
2014年5月,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代表,我市率先建成全国县一级的儿童福利和保护试点地区。市儿童保护试点项目是在民政部关怀下、由瑞士银行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儿童乐益会(中国)和张家港市政府合作实施的为期3年的探索性项目。在儿童乐益会的技术支持下,我市出台了《张家港市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分类别、分层次、专业化的儿童社会救助、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工作机制。同时,我市设两条儿童保护热线58199958和58299951,接听有关儿童保护来电。
经过探索与尝试,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以政府承担责任为主体、以家庭照顾为基础、社会组织和专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儿童福利“三社”联动格局,儿童福利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呼吁: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
因为工作缘故,刘英对针对儿童的暴力了解比较多。她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每个18周岁以下的儿童都有免受暴力伤害的权利,可是,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约有4000万15岁以下的儿童遭到暴力和忽视。在中国,有调查发现:16岁以下的儿童里,每4名儿童中就有3名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伤害,其中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忽视”。2014年5月,张家港市儿童保护项目针对本市892名中小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两周内,近13%的受访儿童被家长打,46%的受访儿童被家长辱骂。刘英介绍说:“目前,在儿童保护方面,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做法,我们的儿童保护热线就是在借鉴这些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的。”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树立全民保护儿童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在儿童遭遇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之前、之时或之后,都应当有专职机构和相关组织对此进行教育、干预,对父母进行辅导和采取其他有效的强制措施,以有效地进行干预和避免针对儿童的暴力事件的发生,并有专职机构负责处理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案件。唯其如此,儿童保护才能形成一个链条,切实斩断那些伸向孩子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