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新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2021-01-20 来源: 点击: 次
今年受疫情及各方面的冲击影响,企业面临潮汐式用工需求矛盾,劳动者规模性和群体性失业风险加大。面对稳就业与保市场主体的巨大压力,苏州创造性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灵活就业等部署要求,在全省率先指导受疫情影响企业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放管服”改革,叠加“共享用工”“工伤预防”“技能提升”三项联动政策,打出“1+3”政策组合拳,强化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政策合力,努力以改革红利对冲疫情影响,将劳动者稳在岗位上,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等国家级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立足创新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放管服”改革,苏州拓宽“放”的广度,将审批范围扩大至所有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目前全市累计获批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数达1699户,同比增长4.7倍,其中疫情后首次申报的企业占比70%;强化“管”的力度,事中指导、督促申请企业开展民主协商、加强用工管理,事后监督企业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1~9月份,全市工时和休息休假方面的投诉举报案件量同比下降30.5%;提升“服”的温度,推行告知承诺制,精简办理材料12项至4项,全面实现3个工作日内办结,密切跟踪获批企业经营现况,加强分类服务指导。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因时因势调整深化政策着力点和结合点,努力实现“改革+共享用工”“改革+工伤预防”“改革+技能提升”三聚变,精准调剂用工余缺,牢守安全生产底线,促进职工技能提升,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共享用工”助力企业探索积累用工新模式新经验,推动供求精准对接。结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生产任务不均衡、用工需求周期波动的特点,以及调剂用工余缺的现实需要,强化综合计算工时制度对共享用工模式的良性引导,借助“苏州市人力资源调剂平台”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精准对接、高效配置,全力保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9月底,“苏州市人力资源调剂平台”已注册企业6036家,个人注册10.73万人,提供岗位数15.52万个。同时,加强对美团、滴滴等平台企业的用工指导,强化平台企业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率先探索出台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截至目前,已为2439名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登记参保。
“改革+工伤预防”助力企业建立健全工伤预防长效机制,牢守安全生产底线。根据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员工阶段性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的实际,同步加载“工伤预防”服务,最大程度降低工伤事故风险。通过发放工伤预防服务手册、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和政策宣讲等举措,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工作。委托专家团队上门,以“望闻问切”式的调查摸底、“专家门诊”式的现场指导、“菜单式”的职工培训,指导企业落实改善措施,建立工伤预防长效机制。50家参与开展工伤预防培训改善项目的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平均同比普遍下降30%左右,最高下降70%以上。
“改革+技能提升”助力企业建立健全职工职业技能提升机制,促进职工技能成才。针对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安排职工集中休息的特点,配套推出“技能提升”服务,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利用集中休息的时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针对性指导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定制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支持开展企校合作和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举措,帮助稳定工作岗位的同时助力劳动者技能提升、技能成才。放活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对建立完备的职工培训制度、薪酬激励机制的规模以上获批企业,优先列入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单位。如,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安排技术人员轮岗培训,目前已获得苏州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资格,自主开展47个高级工、89个中级工的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工作。
立足创新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放管服”改革,苏州拓宽“放”的广度,将审批范围扩大至所有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目前全市累计获批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数达1699户,同比增长4.7倍,其中疫情后首次申报的企业占比70%;强化“管”的力度,事中指导、督促申请企业开展民主协商、加强用工管理,事后监督企业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1~9月份,全市工时和休息休假方面的投诉举报案件量同比下降30.5%;提升“服”的温度,推行告知承诺制,精简办理材料12项至4项,全面实现3个工作日内办结,密切跟踪获批企业经营现况,加强分类服务指导。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因时因势调整深化政策着力点和结合点,努力实现“改革+共享用工”“改革+工伤预防”“改革+技能提升”三聚变,精准调剂用工余缺,牢守安全生产底线,促进职工技能提升,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共享用工”助力企业探索积累用工新模式新经验,推动供求精准对接。结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生产任务不均衡、用工需求周期波动的特点,以及调剂用工余缺的现实需要,强化综合计算工时制度对共享用工模式的良性引导,借助“苏州市人力资源调剂平台”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精准对接、高效配置,全力保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9月底,“苏州市人力资源调剂平台”已注册企业6036家,个人注册10.73万人,提供岗位数15.52万个。同时,加强对美团、滴滴等平台企业的用工指导,强化平台企业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率先探索出台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截至目前,已为2439名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登记参保。
“改革+工伤预防”助力企业建立健全工伤预防长效机制,牢守安全生产底线。根据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员工阶段性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的实际,同步加载“工伤预防”服务,最大程度降低工伤事故风险。通过发放工伤预防服务手册、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和政策宣讲等举措,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工作。委托专家团队上门,以“望闻问切”式的调查摸底、“专家门诊”式的现场指导、“菜单式”的职工培训,指导企业落实改善措施,建立工伤预防长效机制。50家参与开展工伤预防培训改善项目的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平均同比普遍下降30%左右,最高下降70%以上。
“改革+技能提升”助力企业建立健全职工职业技能提升机制,促进职工技能成才。针对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安排职工集中休息的特点,配套推出“技能提升”服务,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利用集中休息的时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针对性指导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定制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支持开展企校合作和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举措,帮助稳定工作岗位的同时助力劳动者技能提升、技能成才。放活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对建立完备的职工培训制度、薪酬激励机制的规模以上获批企业,优先列入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单位。如,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安排技术人员轮岗培训,目前已获得苏州市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单位资格,自主开展47个高级工、89个中级工的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