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博上关于“35岁职场人会被淘汰吗”的话题引发热议。
有网友说:“自己在35岁时跑去创业项目,没想到赶上互联网寒冬,项目最终夭折。无奈之下托一些大厂的朋友内推岗位,结果被HR直接拒绝,给出的理由是岁数太大,公司不要35岁以上的人。”
评论可谓是扎心的真实,“用新不用老”的招聘现象,正在加剧着职场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焦虑。
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尤其是95后、00后职场新生代逐步迈入关键核心岗位,35岁已成为职场新中年的心病和噩梦。
论体力和精力,无法与年轻人去拼比;论资历和定力,无法与高层管理人员去竞争。
本以为工作多磨难,想按下暂停键喘息片刻,可回头看看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车贷和房贷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盲目继续向前,如同失去方向的“工具人”,日复一日深陷职场危机却无力自拔。
面对这样的困局,职场人只能被动地等待审判吗?
当然不是,作为成熟的职场人,会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锚定职业软技能,培养投资思维,坚定有力地走稳职业的下半场。
很多时候,面对职场中年竞争,我们会产生无力感,习惯追求确定性,而害怕波动;甚至搞不清自己的优劣势,会偏执地认为人到中年,年龄一定是“逆势”,却不知道不同行业、职业和岗位,会存在着不同要求,有时显化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将成为自己“顺势”。
无论是顺势还是逆势,本质都是由“势差”决定,而关键核心则是精准定位自身的职业软技能,勇于打破短板边界,同时将长板做到更长,建立有辨识度的自我标签,让它发挥“杀手锏”的作用,这才是对抗中年危机的最佳姿势。
职场中年并非洪水猛兽,35岁也并非是被淘汰的决定性条件。相较年龄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你在职业领域要有做专、做强的目标和行动,用全新的投资思维硬磕核心技能,最终成长为职场强者。
愿你依然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一路高歌猛进,无惧年龄烦恼,拥有崭